1、选择题 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关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B.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19世纪40年代前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以不同的方式,各自独立地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其中,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的工作最有成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牛顿第一定律中提到的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A正确;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牛顿在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的基础上,经过研究以后提出的,B正确;卡文迪许首先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从此计算地球的质量成为可能,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C错误;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十几位科学家各自独立地提出能量守恒定律,其中,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的工作最有成效,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填空题 “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关系”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和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
A.理想实验法?B等效替代法?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
参考答案:(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故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F′.
? (2)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故选B.
故本题答案是(1)F′(2)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关系的实验,图(a)为实验装置简图.

(1)图(b)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已知交流电的频率为f,根据纸带测得AC、CE的距离为S1和S2,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为a=______.
(2)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质量m及对应的
的值,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小车加速度a/m?s-2 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 小车质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 /kg-1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
|
请在如图(d)所示的方格坐标纸中画出a~图线,并从图线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3)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的变化图线如图(c)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参考答案:(1)已知交流电的频率为f,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2f
根据△x=aT2得
a=S2-S14f2
(2)画出a~1m图线,并从图线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坐标原点,F不为零时,加速度仍为零,知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故答案为:(1)S2-S14f2
(2)如图,结论是:在合外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实验前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充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在物理学史上,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且推翻“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物理学家及建立惯性定律的物理学家分别是(?)
A.亚里士多德、伽利略
B.亚里士多德、牛顿
C.伽利略、爱因斯坦
D.伽利略、牛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点:
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功绩。
解答: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伽利略曾正式地提出过惯性定律:他在1553年在斜面上做球滚下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滚动下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点评:不仅能正确应用物理学规律解题,更重要的是感受物理规律建立过程中,科学巨人的艰辛探索。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在下面列举的物理量单位中,哪些是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 ]
A.千克(kg)
B.米(m)
C.开尔文(K)
D.牛顿(N)
参考答案:AB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A past mistake of one serves as a good lesson to all. 一人之失,百人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