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KMnO4酸性溶液可以吸收SO2,试用下图中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A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C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确证的产物是,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2H2SO4(浓)
?2SO2↑+CO2↑+2H2O↑
(2)④?②?①?③
(3)验证产物气流中是否有SO2?;将SO2全部氧化吸收?;确证产物中SO2已被B瓶溶液全部氧化
(4)无水CuSO4(或变色硅胶),?水蒸气?;?由于产物气流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在①③之前
(5)澄清石灰水?;CO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能把K2SO4、Ba(NO3)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鉴别出来的一种试剂是( )
A.KNO3溶液
B.稀硫酸
C.NaOH溶液
D.Na2SO4溶液
参考答案:A、硝酸钾和K2SO4、Ba(NO3)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混合时,均没有现象发生,故A错误;
B、硫酸和硫酸钾不反应,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现象不同,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和K2SO4、Ba(NO3)2、Na2CO3三种无色溶液混合时,均没有现象发生,故C错误;
D、硫酸钠只会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是和硫酸钾以及碳酸钠均不反应,无法鉴别二者,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简答题 实验室用加热1-丁醇、溴化钠和浓H2SO4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时,还会有烯、醚等副产物生成.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蒸馏,分离得到1-溴丁烷,已知相关有机物的性质如下:
? | ?熔点/℃ | ?沸点/℃ ?1-丁醇 -89.53 ?117.25 ?1-溴丁烷 -112.4 ?101.6 ?丁醚 -95.3 ?142.4 ?1-丁烯 -185.3 -6.5
|

(1)制备1-溴丁烷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的______(填序号).反应加热时的温度不宜超过100℃,理由是______.
(2)制备操作中,加入的浓硫酸必需进行稀释,其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b.减少Br2的生成
c.减少HBr的挥发?d.水是反应的催化剂
(3)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中1-溴丁烷分离出来,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该操作应控制的温度(t)范围是______.
(4)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下列物质中最适合的是______.(填字母)
a.NaI?b.NaOH?c.NaHSO3?d.KCl.
参考答案:(1)实验室用加热1-丁醇、溴化钠和浓H2SO4的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备1-溴丁烷时,发生反应生成产物中含有易溶于水的溴化氢,还会有烯、醚等副产物生成,吸收装置需要防倒吸;制备1-溴丁烷的装置应选用上图中C;1-溴丁烷沸点101.6,反应加热时的温度不宜超过100℃,防止1-溴丁烷因气化而逸出,影响产率;
故答案为:C;防止1-溴丁烷因气化而逸出,影响产率;
(2)a.浓硫酸和1-丁醇反应发生副反应消去反应生成烯烃、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醚,稀释后不能发生类似反应减少副产物烯和醚的生成,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嫩氧化溴离子为溴单质,稀释后减少Br2的生成,故b正确;
c.反应需要溴化氢和1-丁醇反应,浓硫酸溶解溶液温度升高,使溴化氢挥发,稀释后减少HBr的挥发,故c正确;
d.水不是反应的催化剂,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c;
(3)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混合物蒸馏,分离得到1-溴丁烷,应选用的装置为D,体积图表数据温度应控制在101.6℃≤t<117.25℃;
故答案为:D;101.6℃≤t<117.25℃;
(4)欲除去溴代烷中的少量杂质Br2,
a.NaI和溴单质反应,但生成的碘单质会混入,故a不选;
b.溴单质和氢氧化钠反应,溴代烷也和NaOH溶液中水解反应,故b不选;?
c.溴单质和NaHSO3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除去溴单质,故c选;
d.KCl不能除去溴单质,故d不选;
故答案为: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装置、操作及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探究NaHCO3的热稳定性
B.图2证明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C.图3定量测定H2O2的分解速率
D.图4证明CH3CH2OH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了乙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1装置中液体没有明确,应为澄清石灰水,可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检验NaHCO3的热稳定性,故A错误;图2铁发生吸氧腐蚀,导致U形管液面不同,故B正确;图3中定量测定H2O2的分解速率 ,应用分液漏斗,防止气体逸散,故C错误;图4中乙醇易挥发,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检验是否生成乙烯,故D不正确,答案选B。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该类试题主要是以常见仪器的选用、实验基本操作为中心,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重点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A项比较模糊,属于易错点,注意NaHCO3的性质。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如图所示: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震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液体呈喷泉状喷出,则a、b不可能是?
?
A.a为HCl,b为H2O
B.a为CO2,b为浓NaOH溶液
C.a为Cl2,b为饱和NaCl溶液
D.a为NH3,b为浓NH4Cl溶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氯化氢、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做喷泉实验。CO2也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瞬间使越强降低,也能形成喷泉。氯气不能溶解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形成喷泉,答案选C。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喷泉实验原理以及形成条件的了解掌握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严谨的实验设计。该题趣味性强,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