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题 溴水和氯化铁溶液均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浓度较小时,溶液均呈黄色。在探究铁的化合物相互转化时,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向足量20mL的FeSO4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溴水,振荡。
实验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
(1)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如果发生了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②如果未发生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
(2)通过进一步实验,可证明Br2水和FeSO4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下列是设计的一些实验方案和预测

方案1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方案2中,由于存在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所以预测结论不正确。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合理方案,证明已经反应。将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参考答案:(1)①Fe3+;②Br2
(2)未发生反应;不合理;2Fe3++ 2I-==2Fe2++ I2(3)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填空题 某校化学课外小组用硫酸铁废液(含少量硫酸铜和稀硫酸),制备硫酸亚铁晶体并进行如下实验。制备硫酸亚铁晶体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上述操作过程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①烧杯、②③玻璃棒、③酒精灯、④温度计、⑤?。
(2)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3)结晶操作过程中应控制滤液酸性的原因是____?
(4)已知硫酸亚铁铵[(NH4)2Fe (SO4)2]比硫酸亚铁稳定,用在分析化学中。硫酸亚铁铵可用硫酸铵和硫酸亚铁反应制得。实验室利用硫酸亚铁铵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生成草酸亚铁沉淀来制备草酸亚铁。写出硫酸亚铁铵溶液与草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5)草酸亚铁晶体(相对分子质量180)受热易分解,某课外小组设计如图的实验装置来检验其分解产物。

①该装置中最不合理的部分?(填字母),原因是?。
②改用正确装置实验开始后,B处变蓝,说明草酸亚
铁晶体中有?;C处有白色沉淀,E处部分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草酸亚铁分解产生?(填化学式)。
参考答案:(1)Fe? 1分,漏斗? 1分?
(2)防止硫酸亚铁晶体析出? 1分
(3)防止Fe2+水解1分?
(4) Fe2++H2C2O4→FeC2O4↓ +2H+? 2分
(5)①A? 1分;试管口向上,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入试管会使试管破裂,故试管口应略向下? 2分
②结晶水? 1分?,CO2、CO? 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B.进行焰色反应时,所用铂丝先用NaOH溶液洗涤并充分灼烧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I2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
D.酸碱中和滴定时,锥形瓶需用待测液润洗2次,再加入待测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氯化铁是能够水解的强酸弱碱盐,即FeCl3+3H2O
Fe(OH)3+3HCl,用水溶解或稀释能促进铁离子水解,用盐酸溶解能抑制铁离子水解,故A选项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含有钠元素,引入钠元素导致火焰呈黄色,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因此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应选稀盐酸洗涤铂丝,故B选项错误;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萃取之后有机层位于分液漏斗的下层,因此有机层先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然后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上端倒出,故C选项错误;锥形瓶只需要用蒸馏水洗涤,如果用待测液润洗,则滴定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只有酸式或碱式滴定管才能用待装液润洗,故D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十.一节放假结束后,小王来到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敞放着,这引起了她的研究欲望。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若发生变质,其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钙水溶液显中性。
【进行试验】Ⅰ.取样品少许,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Ⅱ. 取样品少许,加水溶解后,滴入酚酞显红色; Ⅲ.按下图所示过程,进一步实验

请你与小王同学一道完成下列问题的分析解答
(1)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两个步骤中的实验操作a、b,都要使用的两件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
(3)步骤b中,不能用Ca(OH)2代替CaCl2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若直接测定wg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而求其质量分数,须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
A.测定沉淀A 的质量
B.溶液B蒸发溶剂,测定残留固体的质量
C.溶液B与稀硫酸中和,测定消耗H2SO4的质量
参考答案:(1)2NaOH+CO2==Na2CO3+H2O
(2)玻璃棒和烧杯?
(3)Ca(OH)2+Na2CO3==CaCO3↓+2NaOH,会影响对NaOH存在的判断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实验题 (12分)在化学科学研究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通过实验测定,也可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
⑴实验方法测反应反应热
①中和热测定
实验中所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外还需要?、?。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将NaOH溶液?(选填“一次”或“分多次”)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溶液混合后,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记为终止温度。
②实验测定在一定温度下,0.2 molCH4(g)与足量H2O(g)完全反应生成CO2(g)和H2(g)吸收33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⑵通过化学计算间接获得
①已知拆开1mol的H—H键、I—I、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3kJ、299kJ。
则反应H2(g)+I2(g)=2HI(g)的反应热△H=??kJ·mol-1
②工业生产甲醇的常用方法是:CO(g)+2H2(g)=CH3OH(g)?△H=-90.8 kJ·mol-1。
已知:2H2(g)+ O2(g) = 2H2O (l)? △H=-571.6 kJ·mol-1
H2(g)+
O2(g) = H2O(g)? △H=-241.8 kJ·mol-1
根据上述反应确定:H2燃烧热为?kJ·mol-1;
CH3OH(g)+O2(g) = CO(g)+2H2O(g) ?△H=?kJ·mol-1
参考答案:(12分)
⑴温度计 ?环形玻璃搅拌棒 ?一次 ?最高温度? (各1分)
CH4(g)+2H2O(g) =CO2(g)+4H2(g) △H=+165.0 kJ·mol-1
⑵ -9? 285.8?-392.8?(每空2分)
本题解析:①中和热测定
实验中所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外还需要温度计 ?环形玻璃搅拌棒。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将NaOH溶液一次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溶液混合后,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
②实验测定在一定温度下,0.2 molCH4(g)与足量H2O(g)完全反应生成CO2(g)和H2(g)吸收33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CH4(g)+2H2O(g) =CO2(g)+4H2(g) △H=+165.0 kJ·mol-1。
⑵通过化学计算间接获得
①已知拆开1mol的H—H键、I—I、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3kJ、299kJ。
则反应H2(g)+I2(g)=2HI(g)的反应热△H=436kJ+153kJ-2×299kJ=-9? kJ·mol-1
②工业生产甲醇的常用方法是:CO(g)+2H2(g)=CH3OH(g)?△H1=-90.8 kJ·mol-1。
已知:2H2(g)+ O2(g) = 2H2O (l)? △H2=-571.6 kJ·mol-1
H2(g)+
O2(g) = H2O(g)? △H3=-241.8 kJ·mol-1
根据上述反应确定:H2燃烧热为285.8kJ·mol-1;
CH3OH(g)+O2(g) = CO(g)+2H2O(g) ?△H=-△H1-△H2+2△H3=-392.8kJ·mol-1。
点评:此题要求学生熟悉中和热的测定实验:包括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实验数据分析等等;盖斯定律也是常考的题目,使用该定律要注意:
1、盖斯定律只适用于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过程,各步反应的温度应相同;
2、热效应与参与反应的各物质的本性、聚集状态、完成反应的物质数量,反应进行的方式、温度、压力等因素均有关,这就要求涉及的各个反应式必须是严格完整的热化学方程式。
3、各步反应均不做非体积功。
4、各个涉及的同一物质应具有相同的聚集状态。
5、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或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