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将CO2(含HC1杂质)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
| 除去HC1
|
B
| 向做完银镜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稀氨水
| 除去试管内残留物
|
C
| 向做完淀粉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Cu(OH)2,并加热
| 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
D
| 将少量FeC1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加KSCN溶液
| 检验FeCl2是否变质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盐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则碳酸氢钠与氯化氢能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故A正确;Ag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后的不活泼金属,不溶于非氧化性酸和碱,能溶于硝酸,一般用稀硝酸溶解,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故B错误;淀粉在酸催化下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氢氧化铜共热,能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因此水解液中应该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氢氧化铜,加热3-5分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已经水解,故C错误;硝酸能使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干扰检验,因此不能加稀硝酸酸化,应直接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检验,若溶液变红,说明氯化亚铁溶液已经变质,故D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实验题 (10分)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里利用下图装置测定中和反应中的热效应。实验时将
溶液和
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所得实验结果如右下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
)。
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左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温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根据所得数据,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4)利用图中所给数据,可测得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______________
(5)除了使用保温杯外,为了保证实验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说出1点即
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环形玻璃搅拌器(2)防止热量散失(3)B (4)1.5 (5)使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小不要大;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在溶液中(合理给分)。
本题解析:(1)反应时需要搅拌,所以还缺少环形环形搅拌棒。
(2)在实验中,应该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保温杯的作用是减少热量的损失。
(3)根据图像可知,当V1=0时,溶液的温度不是22℃,A不正确。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反应放热,B正确。选项C和实验无关系,不正确,答案选B。
(4)当酸碱恰好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所以根据图像可判断,氢氧化钠的浓度是
。
(5)在实验中,应该尽可能减少热量的损失,所以使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要小不要大;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在溶液中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15分)如图,在试管a中先加入3mL95%的乙醇,边摇动边缓缓加入2mL浓H2SO4并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醋酸,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b中加入 7mL饱和碳酸钠溶液。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a加热,当观察到试管b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试管b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中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3分)CH3COOH + C2H5OH
CH3COOC2H5 + H2O
(2)(3分)催化剂、吸水剂
(3)(3分)上层出现无色油状液体
(4)(3分)防倒吸
(5)(3分)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除去乙酸溶解乙醇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实验能成功的是( )
①用水鉴别NaHCO3和Na2CO3固体;
②用观察法区别Na2O和Na2O2;
③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AlCl3和MgCl2溶液;
④用稀盐酸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①用水鉴别NaHCO3和Na2CO3固体,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则溶解较少的为NaHCO3,能鉴别;
②用观察法区别Na2O和Na2O2,淡黄色的为Na2O2,白色的为Na2O,能鉴别;
③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AlCl3和Mg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为MgCl2,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溶解的为AlCl3,能鉴别;
④用稀盐酸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反应较快的为NaHCO3,能鉴别;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实验室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制取少量NaHSO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丁的作用是吸收污染空气的SO2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为?。
(3) SO2 气体有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将SO2 通入氯水中,SO2表现的是________性,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反应过程中,将丙中滴管里的品红溶液滴入锥形瓶,若现象为?,则溶液中的NaOH完全转化为了NaHSO3。
(5)若丙中没有加入品红溶液,则不能准确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完全转化。现有可供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2 mol/L盐酸、2 mol/L硝酸、1 mol/L氯化钡溶液、l mol/L氢氧化钡溶液、品红溶液、蒸馏水。
请设计实验探究吸收后产物中是否存在NaHSO3 和Na2SO3,将实验操作、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在下表中。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与结论
|
步骤1:取少量待测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lmol/L氯化钡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得到滤液A和固体B。
| ?
|
步骤2:往固体B中加入蒸馏水洗涤沉淀,静置后弃去上层清液,向固体滴入2滴(或少量)品红,再? ?
| 若品红褪色(或有气泡),则? ? ?
|
步骤3:? ?
| 若? 则?; 否则 ??。?
|
?
参考答案:(17分)
(1)(2分)防止丙中液体倒吸入装置甲中(或缓冲瓶的作用)
(2)(3分)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3)3分)还原性(1分)? SO2+Cl2+2H2O=H2SO4+2HCl(2分)
(4)(2分)品红溶液褪色
(5)(7分)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2:再滴入过量2mol/L盐酸(1分),振荡(1分)
产物中存在Na2SO3(1分)
步骤3:用试管取适量滤液A(1分),向其中
加入过量lmol/L氢氧化钡溶液(或滴入2滴品红,再滴入过量2mol/L盐酸。),振荡(1分)
若出现浑浊(或红色褪去),则产物中存在NaHSO3(1分);否则不存在NaHSO3(1分)。
?
评分说明:
(1)文字中只要写出加有着重号的文字、化学式或类似的意思,该评分点给分;
(2)用品红检验SO32-或HSO3-时:①如果先加盐酸、后加品红,SO2量少且挥发一部分,可能会出现品红不褪色而误判,这种情况两处合起来扣1分;②如果不加品红、只滴盐酸,两处合起来扣1分。
本题解析:(1)读图可知,装置甲中Cu+2H2SO4(浓)
CuSO4+SO2↑+2H2O,SO2不仅易溶于水,而且易溶于装置丙中的NaOH溶液,因此丙中溶液易倒吸进入甲装置内的浓硫酸中,易造成安全事故,所以装置乙的作用就是防止丙中液体倒吸入装置甲中(或起缓冲瓶或安全瓶的作用);(2)丁装置中KMnO4作强氧化剂,SO2作还原剂,锰元素由+7价降为+2价,硫元素由+4价升为+6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原子个数守恒可知,2KMnO4+5SO2+2H2O=2MnSO4+K2SO4+2H2SO4,或者5SO2+2MnO4-+2H2O=5SO42-+2Mn2++4H+;(3)氯水是强氧化剂,可以将SO2氧化为SO42-,即SO2+Cl2+2H2O=H2SO4+2HCl,则SO2是还原剂,显还原性;(4)若SO2不足,丙中反应为SO2+2NaOH=Na2SO3+H2O;若SO2过量,丙中先发生的反应为SO2+2NaOH=Na2SO3+H2O,后发生的反应为Na2SO3+H2O+SO2=2NaHSO3,由此推断丙中SO2过量,则滴入品红溶液会褪色,因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5)Na2SO3与BaCl2易反应生成BaSO3沉淀,而NaHSO3与BaCl2不能反应;BaSO3易溶于盐酸,并放出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SO2气体,因此步骤2中先向洗涤后的固体滴入2滴或少量品红溶液,再滴入过量2mol/L盐酸,振荡,若固体完全溶解,品红褪色或有气泡,则装置丙的产物中含有Na2SO3;由于可溶性的NaHSO3易与Ba(OH)2反应生成BaSO3沉淀,或者NaHSO3易与盐酸反应放出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SO2气体,故步骤3中可用试管取适量滤液A,向其中加入过量lmol/L氢氧化钡溶液(或滴入2滴品红,再滴入过量2mol/L盐酸),振荡,若出现浑浊(或红色褪去),则装置丙的产物中存在NaHSO3;否则不存在NaHSO3。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