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有关麻风杆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染色体上
B.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对侵入细胞内的麻风杆菌,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裂解靶细胞使之释放后被吞噬、消灭
D.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变异类型,变异频率高,难以防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麻风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无染色体(在拟核中有环状DNA分子)。麻风杆菌细胞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形成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麻风杆菌进行二分裂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基因突变。麻风杆菌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会发生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通过裂解靶细胞使之释放后被吞噬、消灭。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原核生物和免疫的相关知识。
点评:本题以麻风病为素材,以原核生物为核心考点,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
B.递质的释放过程是主动运输
C.消耗ATP
D.2中不可能有抗体
E.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部位可能是树突膜或腺体细胞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在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_神经递质(如乙酸胆碱、去甲肾上腺激素等)。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传递过程是有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
释放神经递质的时候是胞吐的过程,所以要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A.此图表示神经冲动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过程。
B.递质的释放过程胞吐过程,消耗ATP
C.2中有可能有抗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准确、快速
B.通过体液运输
C.调节因子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作用速度方面比较缓慢,在作用范围方面广泛而不准确,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B 正确;调节准确、快速、调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是神经调节的特点,调节因子如二氧化碳等不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AC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如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下列选项叙述错误的是

A.H5N1与HIV在宿主细胞内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②③过程中涉及的碱基互补是A-T、G-C、T-A、C-G
C.吞噬细胞在b与a结合产生沉淀后的作用与在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D.注射人用禽流感疫苗可通过体液免疫,刺激X细胞内的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生b,防止病原体进入细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免疫调节。图中①为病毒侵染过程,②为RNA复制过程,③为RNA双链分离,④为翻译过程,⑤为淋巴因子作用过程,⑥为子代病毒释放,⑦为吞噬细胞吞噬处理,a为子代病毒,b为抗体,c为淋巴因子,X细胞为浆细胞。H5N1在体内是先通过RNA复制在进行翻译,HIV在体内的表达过程为RNA→DNA→RNA→蛋白质,A正确。②③过程中涉及的核酸只有RNA,因此不会出现T-A或A-T,B错误。吞噬细胞在b与a结合产生沉淀后的作用是为了清除抗原,⑦过程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处理和呈递抗原,C正确。疫苗注射后再次感染相同抗原后会引发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抗体由效应B细胞产生,D正确。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如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下列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理论上是正确的是

A.M长得比N长
B.N长得比M长
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
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所以X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高于Y琼脂块,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生长,所以M胚芽鞘长得比N胚芽鞘长,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央,所以两胚芽鞘均直立生长。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学生理解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的运输以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