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鞅威望高、得民心会威胁君权,实质是反对商鞅变法,结合所学可知A项最佳。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承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权,奖励耕织等措施得到了BCD项的拥护而不是反对。
考点: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人物、思想或者举动被称作宗教“异端”的是
①法国“纯洁派”? ②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传教? ③英国人胡司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 ④加尔文在法国宣传路德的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对概念与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凡是不符合罗马教廷规定的都属于“异端”,法国的“纯洁派”.主张教士用民族语言说教,把《圣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都是“异端”表现,但是③中不是胡司而是威克里夫。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 ]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D.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发展落后。(1分)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4分)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6分)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或汉化);(2分)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2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通过中日之间的对比思考二者改革的共同原因及措施。第二问考查了二者改革的本质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提到“燔诗书而明法令”,这一措施的实质是
A.宣传法家思想
B.依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燔诗书而明法令”主要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制造思想舆论和环境。主要是为适应中央集权政治而建立的。因此实质是进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