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8-22 04:19: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的成功,在于他的改革抓住了问题的核心,那就是帝道、王道的理想境界,秦孝公等不及,因而必须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让国家经济有了保障;抓军事,这是那个崇尚丛林法则的年代里,最硬的硬道理。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
材料二?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禧赞成其事。于是诏:“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不听,不允许)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的改革政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4分)该项改革政策的具体规定体现了孝文帝怎样的政治智慧?(2分)


参考答案:
(1)抓住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他的全力支持。简单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分)
顺应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2分)
(2)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2分)
意义: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了贡献。(2分)
智慧:兼具政策的强制性(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2分)


本题解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一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指出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和对变法的支持,后半部分强调改革措施行之有效。一般来说,历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顺应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
(2)本小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改革措施由材料二很容易判断。禁用鲜卑语,改说汉语,意义在于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为以后统一做贡献。“诏断北语,一从正音”显示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原则性,对不同年龄官员的区分对待显示出策略的灵活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4分)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2分)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4分)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分)
(2)弊病:法律过于严酷。(2分)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作用如何?
材料二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图14 汉人胡食图
(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措施:推行均田制。(1分)?作用: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信息:图13: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14: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
(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4分)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三(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4分)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5分)


参考答案:(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2分)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2分)
(2)和汉族通婚姻(2分)。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2分)
(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4分)
(4)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3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本题解析:文言材料题,重在根据问题,结合所学,梳理文义。
(1)材料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和大臣的对话,首先根据要求确定北魏孝文帝的话。材料“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这段话可以翻译为:此次的迁都行程的确很难。但是,我们这个国家从北方兴起,定都在在平城这个地方,虽然拥有天下的(很多)财富,同时呢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文轨为国家统一的标志)。(平城)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战争,(民风彪悍)不可以轻易教化,很难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然而)崤山和函谷关是帝王的房屋,黄河洛水在帝王的家中,(经济发展的基础好)所以朕要大规模迁都,一统中原。(即上述地方便于管理,教化百姓,有利于统治。)
通过材料翻译可以知道,迁都是因为平城民风彪悍,难以教化,进一步分析处此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区,难以接受汉文化。而洛阳历代帝王多建都此处,经济基础良,社会环境、民风淳朴,易于教化,便于统治,可以立足此处,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2)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例如:带头纳、亲自……聘、命……聘等,可以明显看出有联姻的意思。除了自己联姻,还让他的弟弟们也联姻,而联姻的对象则多为
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政治婚姻大多为了拉拢他人,同时也是希望上行下效,达到民族融合、了解的目的。
(3)此问考察措施,采用找出动词的方法作答。革……、诏……、诏……、……为、赐……
通过分析可以归纳为四点: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4)主观动机指北魏孝文帝自己的出发点,可以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找到,为了教化百姓,加强不同民族了解,减少民族矛盾,巩固统治,统一天下。
客观效果则是从动机以外的方面考虑,这一点结合所学可以回答,主要是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北方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迁都从一开始就遭到鲜卑贵族的激烈反对。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中国传统文..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