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有关资本的问题上,孙中山确认‘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须’。他认为中国的近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实业计划》一书就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宏伟蓝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如果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的话,最为准确的是
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由 “节制资本”“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可知,题干所说的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A选项范围太大,D项最为准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图3?
?图4
1982年中共十二大?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1分)依据材料一图2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1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历史作用?(2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分)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1分)在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2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2分)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所走的道路构成了中华民族百年追求,这一追求的主流目标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1分)
②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
③作用:三民主义推动辛亥革命(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分)
(2)①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1分)
②情怀: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1分)
③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2分)
(3)①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②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4)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2分)②追求主流目标独立、富强。(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1)此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内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推崇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众多的先进的中国人的各种道路的探索都失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也正是图一孙中山中所说的“潮流”。是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后来成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作用的问题可从三民主义的实质入手来回答。
(2)此问可从材料内容的作者与时间来分析。1927年的中国社会矛盾十分的突出,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替的成为焦点矛盾。从材料中的“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可以看出虽然面对着前期革命失败带来的困境,毛泽东充满了革命的乐观精神。由材料的出处和时间可知两大理论是工农武装割据和新民主主义理论。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人领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着道路的探索。依据史实:“在1982年9月1日时,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十年后即是1992年,也即是南巡谈话与十四大最终确立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所以能得出其核心的准确答案。
(4)此问学生应该注意他们的阶级属性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相同点上不能答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但他们的思想都是随着我国社会背影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所以体现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点。这三位伟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其思想的内容中很容易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
A.用改良的方法改造中国
B.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C.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D.排斥西欧国家,向日本学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题目信息,材料中的“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知当时孙中山主张改良的道路,向西方学习。所以推论出A选项是正确的。其他的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B在之后,C没有体现,D与材料说法想反。所以选择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赶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政治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赶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为了防止出现“独占”即垄断,所以才主张“节制资本”,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出发点是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正确的评价三民主义(1)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在全国展开。(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内容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