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皇帝,即天子,是代天治民。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管子 明法解》说:“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据此推理,法家思想中的“法”: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是法家思想。根据材料“贫者非不欲夺富者财也。然而不敢者,法不使也”和所学知识可知,“法”的作用就是为了保护“富者”的财产。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
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参考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本题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14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兴起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突破与创新
在民主政制中,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于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交付给大多数,他是那个社会的一分子,这样,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之中无异。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孙中山选集》
材料三 联系与区别
民本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不仅有着实质性的区别,而且从根本上是正相对立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家往往在强调“民本”的同时,又强调“君主”。因此,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者同时也是君主主义者。
------俞可平《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至于民主共和之新政体,以理论言之,与我先民以往政治理论及政制精神靡(无,没有)不合。
-----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在“民”的认识上有何突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宾诺莎的思想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其中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的区别”,选择材料三中的任一观点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仁(德政)、仁政、惠民、重民等(2分);
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统治者吸取教训,维护统治;(3分,三点即可)
(2)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民主制、以立法保证民权;(2分)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建立总统共和制。(3分)
(3)民本思想是为专制制度服务,民主是为民主政体服务。民本根植于小农经济,近代民主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2分)
认识:俞可平观点:片面的,强调了民本和民主思潮的实质性区别,但没有看到两种思潮都重视人民作用的相似之处,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钱穆观点:具有片面性,只看到民本和民主思潮的联系,没看到二者的实质性区别,应该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分析与认识。联系所学及材料回答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如材料“……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恩惠于民’。”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分析原因。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实践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结合第一小问的内容,同时联系所学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以及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所处的时代及所反映的经济基础的不同,指出其本质区别。明确二人的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价。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民本思想·含义;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西方民主政体的确立·美国政体的确立·过程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