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可见B正确;“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可见AC正确;D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1)材料中的“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实际本问考查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仁与礼”,“仁”即仁者爱人,“礼”即克己复礼;主张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孔子的这些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大意是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可见材料强调的是“仁与德”,因此属于儒家思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宋明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