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三)
2017-11-05 18:26: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91exam.org
1、综合题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东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 ——朱熹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6分) (2 )分别举出与材料4和材料5作者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且有相同或相近思想的中国和法国的各两位思想家。(4分) (3)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和法国在非常相近的时间内产生类似思想的共同原因。(6分) (4)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分)从阶级属性和作用两方面谈谈中国和法国的这种相似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2分)
2、选择题 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其主要针对的是 A.道教思想 B.佛教思想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3、选择题 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综合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5、选择题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有教无类 ④维护周礼,尊卑贵贱有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