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的根源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康有为是君主立宪派的代表,他所处的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步发展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薄弱,所以与中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得不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宣扬自己的变法。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导人,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间,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封建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不良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C开眼看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所给时间,联系史实,这一过程应该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派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中体西用,再到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答案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这段时间思想解放运动发展历程的掌握和了解,考查的是学生整体把握史实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变官制”的政治理想,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是指什么?(4分)
(3)?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4分)
(4)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参考答案:
(1)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
(2)陈独秀;民主与科学
(3)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文化
(4)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主张维新变法,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他们的核心主张是在中国进行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2)联系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可知,材料二的作者是陈独秀;他所说的两位先生 “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3)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二主张利用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彻底改造中国社会,中国人学习西方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次。
(4)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该问答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可。
点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出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0年,由立宪派发起的四川保路运动早读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立宪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闻讯发表文章称:“革命暴动之举,吾党所素不赞成也”,“而今日清政府多存留一日,则元气多所斫丧(斫丧意思为摧残)一分”“革命尚可以于万死中求一生”。以上史料表明立宪派
A.与革命党人结成了反清同盟
B.从保清转向反清
C.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思想
D.以反清之名行保清之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梁启超思想的解读能力。材料中梁启超表述了原来不赞成革命派的方式,但今日有赞同的语气,但是并没有与之并肩作战,所以B项表述最合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
D.传播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时间’道咸(1821-1861年)”,这一时期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A不对,反对君主制度是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C不对,宣传民主政治开始是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中 ;D不对,传播社会主义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
点评: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寻求变革、振兴国家的思想历程经历了从“偏见”西方到“认同”西方;从主张“兵战”到主张“商战”;从固守“旧学”到学习“西学”再到提倡“新学”;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的历程。这是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断救亡图存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是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