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21题)(9分)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自的政治主张。简要分析其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7分)
(2)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思想转为保守,成为保皇派;孙中山则把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爆发;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从三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2、判断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张之洞对统治者某举措的意见是“深恐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材,数百万童生之怒。”该举措应是
[? ]
A、废八股
B、派游学
C、办学校
D、废科举
3、判断题 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4、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联系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
(3)分析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5、判断题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