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制度规定的目的。 ?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泽子弟,痒序(学校)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王安石
材料二 天皇在巡视地方、视察学校的过程中,天皇的侍讲、官廷官僚元田永孚于187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教学大旨》的文章,公开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元田永孚根据天皇之命,编写了充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国,小学学习。1886年,日本内阁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4个比较完整的教育法令,进一步改革了教育制度。概括这些法令的内容,就是要从小学到大学,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培养为天皇制国家效力的思想。
材料三 观察下图(京师大学堂)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王安石对教育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有何特点?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都采取了怎样的除旧布新措施?这些措施有何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材料,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戍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禁军
B.强干弱枝
C.防止地方专权
D.防止武将专权
4、判断题 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 ]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
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 ?
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
D.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5、判断题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国实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为秦国迅速崛起及完成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唐宋八大家中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因其主持的一场变法改革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杰出的改革家”。上述两次变法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
[? ]
A.维护还是废除现存社会制度?
B.是否因挽救危机而变法
C.是否对特权阶层加以限制?
D.是否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