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六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引文大意为: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由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A“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B“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C是墨家的“尚贤”思想,D是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哲学的创造者”,主要是因为他
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B.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代表者,关注人和人类社会,因此A不正确;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因此B不正确;D表述也不准确;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因此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②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③完善了教育立法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A.③④⑤
B.②③
C.②③⑤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和对历史概念的分析判断能力,一是让学生将几个不同时期的教育成果区别开:二是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表现和原因区别开来。①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如,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和形成初、中、高三级教育体系是近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来才提出和形成。②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如,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只能是为我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应理解为教育发展的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毛泽东的炮战和蒋介石拒绝美国的建议充分说明了二人都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的。故选D。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说法明显错误,蒋介石借助于毛泽东的炮战有了拒绝美国台湾独立的理由;C项是对材料意思的歪曲理解。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了重要的目标。在50年代,为了防止台湾在美国的支配下被迫独立,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即通过战争的手段保持二者的联系。今天,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明显的发展,祖国统一已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A.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D.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