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也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他说,“人须在事情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表达的观点是
A.良知的实践以观念的推导为前提
B.把道德观念和行为修养融为一体
C.内心自省是获得良知的重要途径
D.通过动静结合以促进良知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真正的良知不是纯观念上的”“不是进行纯观念上的推导便可以得出的”“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可知,良知是通过动静结合才能发展的。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A.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
C.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
D.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苏关系恶化始于50年代后期,中美关系改善始于70年代初,AB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中国意在维护国家利益,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关系,而非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因此选C。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五年计划”,指的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l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目前“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解题的关键在于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一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农业两头好中间差,重工业和农业相反,符合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故属于“二五”计划。正确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2年2月,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讲话,强调要发扬党的革命传统,加强民主集中制,抓好经济工作。这主要是针对
A.农村中的左倾错误
B.反右倾斗争扩大化问题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文化大革命”错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七千人大会主要是初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以竹枝词形式描述这一现象的文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19世纪初
B.鸦片战争后
C.20世纪初
D.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说明此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A不对,此时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也不对,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但鸦片战争是在19世纪四十年代,而电灯出现是在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后;D时间上明显要晚很多。因此选C。
点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表现: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