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投资及拥有纱锭情况简表
企业类型
| 1913年开工纱锭数
| 1913年织布机数
| 1914年厂平均拥有纱锭数
|
外?商
| 338,900锭
| 1,986台
| 51,664锭
|
华?商
| 484,192锭
| 2,016台
| 23,686锭
|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省?区
| 直隶(含京津)
| 江苏(含上海)
| 浙江
| 广东
| 山东
| 福建
| 湖北
| 奉天
| 陕西
| 其他 各省
|
工厂数
| 455
| 155
| 42
| 33
| 31
| 20
| 19
| 19
| 3
| 5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兴起?(3分)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状况如何?(2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1分)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
(2)状况:华商投资增加,总规模超过外商,棉纺织业发展情况较好。(2分)
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前后,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侵略等。(4分)
(3)规模小;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大多分布在沿海、沿长江地区。(答到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分布特点。回答本题主要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沿海地区受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等原因,民族资本首先产生于这一地区,如,上海、广东等。
(2)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分析状况要结合材料,如材料所体现的企业主体、企业规模数量以及部门等方面回答。分析原因要结合所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外部要注意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特点,内部要注意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变革。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从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区域、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如材料“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就体现了规模、行业等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以致在当时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的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此文中的“当时”应该是指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反对传统旧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社会时尚,原因主要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文中的“当时”应该是指民国初年,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③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④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重新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通过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了民主建设;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因此①②③④都属于这期间的内容。故选D。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大力发展制度建设,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在新时期,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对民主政治继续进行发展。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同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武灵王(前325 ~ 前299年在位)与肥义谋胡服骑射。国人皆不欲,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曰:臣闻中国者,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穿)远方之服,臣愿王熟图之也!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摘编自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赵武灵王颁布胡服令的目的及其关于服饰的基本观点。(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人手”;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2分)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8 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4分)
参考答案:(1)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服饰应利民、便用;服饰须因时势而变。处于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战争频仍,各国追求富国强兵。
(2)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4)(评分参考)略。
本题解析:本题以服饰的变化为切口,大跨度的考查对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改革和近代土耳其凯末尔改革和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看看题目是怎么问的,然后阅读材料,依据材料和所学基础知识组织答案。第(1)问有两个小问,即根据材料归纳胡服令的目的和特点与赵武灵王改革的背景。第1小问根据材料就可得出答案;第2小问结合选修一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即可得出。第(2)有3小问。第1小问从材料中“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非常不合时宜,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得出答案;第2小问从材料中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得出其政治前提;3小问从“是一种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打扮”和“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打扮”“自认为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用思想家庭和生活来“证明他们是文明的”得出答案。第(3)问有两小问,即文革时和改革开放以后服饰的变化与其变化原因。前一问材料概括;后一问根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改革开放后时代特征分析出答案。第(4)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符合素质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根据材料学生自然能够总结出服饰与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变化的关系。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1.选修一※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
2.选修三※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3.必修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随着《里斯本条约》的正式实施,欧盟首位总统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这标志着欧洲政治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欧洲一体化进程之所以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进,在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推动力。推动欧洲实现政治一体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二战后法德的和解
B.联合应对苏联的威胁
C.西欧经济实力的增加
D.共同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原因,经济一体化直接推动政治一体化,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