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人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
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恢复了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制度,答案选B,A D两项发生在1990年代, C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点评:高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考查主要侧重于对不同时期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方面:①1949年-1965年,这是人民教育的奠基阶段,此时中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制度基本建立起来;②文革十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尤其是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废除;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复兴和大发展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认同,你知道周总理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原则的吗?
A.美国长期对中国实行包围、封锁
B.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C.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
D.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求同存异”这一方针是在什么形势下提出的。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但由于受帝国主义挑拨,部分国家开始攻击共产主义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周表现出高超的外交手段,提出“求同存异”,即在国家利益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此题很多同学会出现经验主义错误选A。总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正是由于美国的敌意态度才使中国的外交出现一系列阻碍。 回答此题应注意会议的特点是没有美国等参加,所以应将A排除在外。BCD三项就比较好判断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它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结果出现“赶英超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场运动指的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将私有制改造成为公有制经济;B不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片面追求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D不对,文化大革命是人为的夸大阶级斗争;C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因此选C.
点评:“大跃进”运动一方面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关于知识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
B.它是一种低能源、低消耗的新型工业经济
C.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
D.它的产生,促进了互联网的问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互联网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知识经济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