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实现教育的公平上有何贡献?(4分)
(2)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在这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美国是怎样寻求社会公平的?效果如何?(10分)
(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解决好农民问题,尤其是土地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之一,为此,中国近现代社会各阶层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哪些努力?(8分)
(4)综合以上问题,概括影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因素。(4分)
参考答案:
(1)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学的限制;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4分)
(2)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标准;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或答成立救济机构,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6分)
效果:促进美国经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广大中下层民众从新政中获得一定好处(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最低限度的安全保障,改善了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相对公平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答出两点可给4分)?
(3)农民阶级: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按人口均分土地?(2分)
资产阶级: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2分)
无产阶级: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1953年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任意两点给4分)
(4)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政府政策,人们的思想理念,人民的斗争。(答任意两点给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解答本问抓住题干信息“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阐述孔子的相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与实践即可。
(2)本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内容中社会救济、福利政策等相关内容,其效果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归纳。
(3)本问以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到民族振兴切入考查知识点,结合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关事实分析归纳。
(4)本问为开放型试题,主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2分)材料一?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材料三?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1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使生产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6分)
理由:①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②特里维克:他的发明使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③史蒂芬孙:他的发明运量大、速度快、正式投入商业营运,是真正实用的火车。(6分)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6分)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6分)
(3)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建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8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春联,反映我国十年探索时期农村“盛世景象”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C.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D.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唐朝战略思想家李筌在《太白阴经》中指出:“国愚则智可以强国,国智则力可以强人。用智者,可以强于内而富于外;用力者,可以富于内而强于外。”以下思想与实践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B.“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教育战线上“扫四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于材料强调以智强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必须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国之梦。B项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为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35~1936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