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4分)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1分)为什么?(2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2分)
(3)上述人物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1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2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加强君主专制。(1分)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2分)
(3)法家。(1分)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解题时注意“政治和教育思想”,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第二小问,由已学史实可知未被认可,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可得出其核心思想是加强君主专制,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
第(3)问,本问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准确运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联系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是兼并战争,战国时期是称霸战争,各国为了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推行法家的思想,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图是反映中苏关系的一幅宣传画,其创作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

A.过渡时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图片中“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反映了中苏关系的破裂,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的破裂最早出现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C.加强两岸交流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这一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具体是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的达成,对于我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关系重大,这对促进两岸交流提供了思想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汉朝——举孝廉
B.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D.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不利于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最早出现报纸的是哪一国家?
A.英国
B.美国
C.中国
D.法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