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8年押题版)(二) 
            
            2018-10-17 02:36:07 
                            
           【 大 中 小】  
                
            
               
                | 
                
 
 
               
                  
                   
     
      
            1、选择题  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器,铁器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②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   ④促进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得以确立。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排除含④的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主。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手工业发展中所孕育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特点,(2分)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为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3)据材料三,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及原因。(4分)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2分) 材料四: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                                                                         ——《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建国“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分散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新变化:①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②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主等早期“资本家”。(3分) 特点:发展缓慢(2分) 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的阻碍。(任答两点4分) (3)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4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任答两点4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服力。(2分) (4)主要原因:计划经济。(2分)  
	本题解析:(1)特点从材料一中概括即可,依据分值可判断出三个要点,注意划分材料层次,从“但它毕 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 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 度和深度”“ 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的信息来概括 即可。 (2)第一小问新变化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即可,依据分值可判断出3个要点,从“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 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 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 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的资本主义劳 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知识来归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特点,可归纳出发展缓慢;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度、政 策等角度来分析,可得出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制度的阻碍。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信息来概括即可,原因可从 材料三中“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由于有了较为长 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优势可从 历史研究的科学性、说服力等角度来思考分析。 (4)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可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 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景德镇为烧造瓷器之所,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井错综。……率多 别籍异民,秉负强梁,不纠于法。故而称景德镇为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伊等锱铢必 校,……少有龃龉,动即知会同行,罢工罢市,以为挟制。”从材料中可以推知   ①景德镇的居民流动性比较大          ②景德镇的手工业和商业均很繁荣 ③景德镇的工匠富于斗争精神          ④政府对景德镇的控制相对薄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
井错综”“ 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得知①②③④都对。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B是交子,只在局部地区使用,材料强调“诸州”,因此该券不是交子;飞钱是在唐代诞生的,排除B;材料未提及因国家财政的需要而向民间举债,也无发放利息的说明,因此并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C;材料中的“券”是专门代替钱币的一种凭证,商人携带这种券可以免去携带大量现金交易的麻烦。因此D符合题意。该券不具备流通职能,排除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朝商品经济(金融业)的进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四: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社会发展特点。(9分)
(2)依据材料指出宋朝儒学新的发展的表现(9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特别强调“纲常伦理”的历史原因。(3分)
(3)现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汤因比对宋朝的评价,体现了他怎样的历史观?(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经济活跃,市场繁荣;(3分)材料二、三、四:科技领先世界,文化发达;(3分)所学知识: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确立;(3分)
(2)新发展:出现众多流派和代表人物;(3分)融汇各家,吸收佛家思想;(3分)强调纲常理念和道德情操;(3分)历史原因:中央集权政治要求,社会管理的文化需要(3分)
(3)历史观:对社会进步和多元发展的肯定,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肯定;(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社会发展特点的概括,要求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材料没有提供政治方面的,命题者提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要按命题思路去做的,材料一是经济的,可以概括出经济方面的要点,材料二、三、四都是文化的。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依据材料指出宋朝儒学新的发展的表现”,从材料中概括即可。对于另外要求回答的“找历史原因”要结合所学归纳总结。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分析结合材料分析汤因比之所以“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的原因:宋代的时候,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科技兴盛、文明开放等,再联系所学回答其历史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宋代的社会发展?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