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到了宋代,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500年以后欧洲商队路线图

材料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6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海外贸易的中心和贸易方式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8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经济带在地域上有何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利因素。(6分)
 
	参考答案:(1)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6分,3点即可)
(2)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殖民贸易为主。(4分)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活动的拓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4分)
(3)不同:增加了西南地区;与亚太地区紧密相连。(2分)
有利因素: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外交政策的调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民族政策的实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4分,4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唐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2)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据图中可以看出贸易中心是在西欧;贸易的方式主要是殖民贸易。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杨的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殖民扩张的影响。
(3)本题考察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据图中可知旧的丝绸之路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再根据史料可知新丝绸之路新增加了西南地区;并与亚太相联系。因素方面主要说明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的发展;对外关系上的政策调整;世界范围上看是由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宋的对外贸易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列作品中描写市井生活的是
A.顾恺之《女史箴图》
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阎立本《步辇图》
D.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 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本题解析:(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代文化的发展普及及其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在探索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国走过艰难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我则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文明的转型,在明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1923年)
(1)材料一中“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其依据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分析作者裴钰为什么认为中国的近代文明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3分)
(3)材料三中“科学”的含义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依据: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门户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战争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探求新知,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分,或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斗争目标和思想文化等任选三个方面说明亦可)
原因:明朝中后期我国手工业以及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
(2)特点:主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民间资本以轻工业为主,政府投资侧重于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4分)
成因: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差距拉大(或答东西方差距的表现也可);受列强侵略的影响;民间资本不足。(3分,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3)含义: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答理性观念、进化论亦可得分)(2分)
因素: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4分)
	本题解析:(1)考察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的表现来回答,政治上中国闭关锁国的门户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上战争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探求新知,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结合所学知识,明中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被认为近代文明的开始。(2)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能力,从材料“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得出答案;原因可从时代背景出发,列强的侵华、民间资本少等回答。(3)结合材料可知科学为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从材料“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可以分析民主与科学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