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预测(2018年押题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是既要重农又要重商,认为商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主张重农抑商、重本抑末”也就是属于对这些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786——1833年中国白银出超和人超数督统计表(单位·海姜两),阅读下表,分析其变化,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A.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鸦片贸易导致白银外流 D.五口通商便利外国商品销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前清代的对外贸易。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1786——1833年,中国对外贸逐渐由出超变为入超。从时间上来看,正是鸦片战争前,由于鸦片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所致。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对以下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正统”、“博士王仁,《论语》”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相关内容。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西汉时期对外交流的主体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但在近代这种优势逐渐丧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6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 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概括说明这一观点。(4分) 
材料三   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    国 家  | 总人口(单位万人)  |    农村人口百分比  | 城市人口百分比  | 
|  英国(1851年)  |    约1800  |       48%  |       52%  | 
|  法国(1851年)  |    约 3600  |       75%  |       25%  | 
|  中国(1851年)  |    约43200  |       89%  |       11%  | 
参考答案:
(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6分) 
(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2分)西方城市自制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2分) 
(3)现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4分)
本题解析:(1)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原因要抓住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来分析归纳,如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中国与西方城市发展状况来说明这一观点注意从两个角度作答,中国方面和西方方面。再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中国方面抓住“朝廷控制””司法随意”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欧洲方面依据“自治和独立”“法典保护”“商业影响大”的信息可得出西方城市自制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
(3)第一小问现象注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人口的对比中可得出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西方国家,且与西方差距较大;第二小问本质应从经济根源来分析,中西同一时期数据对比,和中国不同时期的数据对比无不说明不同生产模式对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即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第2卷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8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文化方面说明宋朝“造极”的表现。(6分)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19分)(1)特点:坊市分离;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文化多元。(4分)
成因: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畅通。(4分)
(2) 表现:文化:文章诗词俱发达;科技成就众多如三大发明等;儒学发展成为理学。(任写三点给6分)
(3)政策:海禁政策。影响:阻碍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文化交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5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中的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足以证明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之一是指坊市分离。材料中的“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则足以证明很多外国商人在中国经商,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和商业的繁荣。而“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 则足以证明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的特点还包括商业活动受到限制等等特点。其成因则主要从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包容开放等角度论述即可,此问很易。
(2)从文化方面说明宋朝“造极”的表现主要包括宋词、重大发明在宋代的划时代发展、理学的重大发展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宋词是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所受体裁的限制较少,更为灵活,文章诗词俱发达。重大发明在宋代的划时代发展是指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在宋代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宋代也发展成了理学,从天理的高度解释人与人的关系。
(3)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只可能是“海禁”政策,这一问是一个常识性问题的考查,是一个非常容易想到的答案。而“海禁”政策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回答出消极方面的影响即可,“海禁”政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政策,使中国丧失了走向海洋的机会。例如,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塞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为后来的一系列战争埋下了祸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及其原因;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及其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大众传媒的发展》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