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三则反映唐宋商业经济状况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状况:商人贸易活跃,为追逐利润而背井离乡;海上贸易发达;出现“夜市”和“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6分,任3点)
(2)重农抑商。(2分)原因:统治者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或为保证农业劳动力与小农经济的发展);为了巩固君主专制统治(或巩固封建统治)。(4分)
本题解析:(1)第(1)问,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再提取与唐宋商业发展状况有关的有效信息。如材料一中的“海客”和材料二中“客纷纷”指商人活跃,材料二中“夜市”和材料三中“草市”指当时出现“夜市”和“草市”,材料四中“盗贼”“劫杀”指商人面临安全保障问题。
(2)第(2)问跟材料没有什么联系,只要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历来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分别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去分析,经济上维护古代小农经济,政治上也是最根本的就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只要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学生应该不难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状况;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下表是某同学研究经济史的两组资料。
组别
| 史料
| 史论
|
第 一 组
| (松江)“里媪(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日复抱纱以出”。(摘自《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松江部)
| 史论1:反映了当时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冲击和侵蚀。 史论2:这种市场与生产技术分离,是中国纺织技术自14世纪后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之一。
|
第 二 组
| “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要会》卷八六)
|
|
①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商人获利丰厚 ②唐朝官员存在仗势从商业中获利现象
③唐朝政府严格控制中高级官吏经商 ④唐朝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即为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参与经商活动,从而可以得出一官员依靠手中权势以权谋私的现象,二也体现了政府对官员经商的限制。唐代实行的是相对开明的经济政策,所以严格推行重农抑商说法不准确,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商业·唐代商业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材料二 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来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3分)
2、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3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从政治和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两国发展差异转变的主要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因素: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2)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崛起;圈地运动;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3)状况: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分)因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4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出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即可,可从经济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思想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等角度来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英国崛起的原因和条件,注意审题:经济方面,联系英国崛起的史实来筛选经济方面的因素即可,如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英国殖民帝国崛起;圈地运动;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等。
(3)第一小问状况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从“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和“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可得出1700年至1820年中国领先世界,1820年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小问原因抓住时间限制,从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来分析即可,如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条件;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英国的崛起;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32分)中外民生政策留给我们许多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救助与社会治乱有莫大的关系,正如唐文宗大和二年(828 年)良吏痛击时政所言:苟百姓之不存,则社稷不得固其重……故治天下不可不知百姓之情”。唐朝政府利用赈谷、赈银、赈工等赈济方式救济灾民,对濒临生命危机的灾民进行紧急救助,遣返安置流离失所的灾民,减免赋税,免除差役,以休养生息。扶助抚恤鳏寡孤独废疾人员,州县关顾鳏寡人员的婚姻。尊崇优待高龄老人,赏赐八十岁以上老人财物。对收成不好的贫民“或贷种子,则至秋而偿”,还规定:“流民还者,给复二年,田园尽,则授以逃田”。 据胡柏翠《唐朝的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启示》)
(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救济制度的特点。(6 分)
材料二 1601 年《济贫法》规定,用生活必须品等救济贫困工人,救济一般跛足、无能者、盲人以及其他不能工作的人。1834 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劳动谋生。(据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英国部分法律:
时间
| 法律名称
| 内 容
|
1875 年
| 《工匠住宅法》
| 针对不卫生地区的改造和规划形成议案,然后提交 政府制定改善工人住房的法案。
|
1897 年
| 《工商赔偿法》
| 铁路、工厂、采石场、矿山等行业工作的工人 ,在工作时间发生工伤事故,雇主必须无条件承担赔 偿责任。
|
1908 年
| 《老年年金保险 法》
| 对年收入在 21 磅至 31 磅并年过 70 岁的老人,每 周可在政府领取 1 至 5 先令的养老金。
|
1911 年
| 《国民保险法》
| 在保障失业工人基本生活前提下,设立劳工介绍学 校或培训学校,为工人另谋职业提供方便;工人的 保险费用由国家、雇员、雇主三方共同出资。
|
(2)材料二中 1834 年《济贫法》有何新规定?(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依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晚期 20 世纪初期英国“救济”制度的新变化。(6 分)
材料四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美国的农业立法进程

(据黄季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据明万历《休宁县志·风俗》记载,安徽商人“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这说明明代
A.安徽人最善于经商
B.区域商人集团形成
C.商业经济非常活跃
D.各地经济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