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经过了一个演变的历程,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②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
D.①正确,②不正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对此应完全肯定”和“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才是本题的题眼,①“完全肯定”太绝对化,当然不能选,②的说法挺中肯的,可以选所以本题答案是C.①不正确,②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时期
| 人物
| 主张
|
6世纪
|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
13世纪
|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
17世纪 早期
|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
17世纪 晚期
| 洛克 (英国思想家)
|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
18世纪
| 卢梭 (法国思想家)
|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2)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种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2分)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3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3)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
本题解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清末新政期间、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释。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一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分析所带来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5分)
参考答案:
(1)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影响力较小.(2分)但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社会稳定。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3分)
(2)“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创立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成就,建立儒学体系,是儒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创立“心学”,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3分)
影响: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有力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同时对中国的文化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但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分)
(3)变化: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开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3分)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分)
本题解析:(1)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得到重视,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但是在西汉以后,经过历任儒家思想家们的努力发展,逐渐成为思想领域里的主流。
(2)宋代儒学的发展主要是宋明理学,魏晋南北朝传统儒学面临极大的挑战,儒家学者用佛道精神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可回答宋明理学的内容。宋明理学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儒家思想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获得发展,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可回答明清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所体现的时代特这主要结合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背景来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的标志是 (?)
A.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
C.欧共体的成立
D.欧盟的成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对峙缓和
B.中国挫败了“两个中国”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
D.联合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舞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含义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台法席位时,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即新中国和台湾都加入联合国,这实质是在搞“两个中国”阴谋,中国政府予以坚决反对,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同时驱逐台湾出联合国,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上述史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