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最具代表性的是
A.旗袍
B.铁路
C.京剧
D.电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是“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富有民族传统特色”故只是旗袍具备这两个条件。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半个世纪以来,亚洲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政治秩序相对稳定。该地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三:1999 年,江泽民在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面临新的挑战。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明显增加……摆在亚太经合组织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二是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增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中序号淤于的城市古今地名;据图一③④写出唐朝时从海路到朝鲜、日本的出发地点,并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对以上两国的主要影响。
(2)1853 年,是谁叩开了日本的大门?此后三四十年里,日本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有何影响?
(3)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图二阴影部分所代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4)材料二中的APEC 代表什么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是何时加入这一组织的?
(5)根据材料三,概述影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1)①平城京(奈良);②平壤(平壤);③登州;④扬州。
对日本的影响:①遣唐使、留学生,推动大化改新,新政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②都城建造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③各级学校教授儒学,佛教由唐传入日本。
对朝鲜的影响:①新罗留学生最多,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②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③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2)美国。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影响: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欧洲强国,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3)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影响: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实现亚太经济共同繁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于1991 年加入。
(5)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插手;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恐怖主义及人口和环境问题。措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主权;发挥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坚持可持续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以古代、近代及现代以来亚洲各国的相互交流及经济发展为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对第(1)题,要注意着重分析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而不是双方的相互交流;对第(2)题,要围绕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事件分析日本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对第(3)题,可以新加坡和韩国为例说明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对第(5)题,可从霸权主义威胁、经济安全问题及恐怖主义和人口环境等方面分析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4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每点得2分)
(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4)思想文化传承、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国际性、交流性。(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归纳:针对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的状况,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提出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上,“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市民阶级壮大,要求取得政治上的地位;对外交流方面,“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李贽的思想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3)本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保留儒家忠孝观念;经济方面,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4)本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思想文化传承、发展、国际性、交流性等。但切记脱离材料,随意发挥。
点评: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完成了思辨化和理论化的过程,从而发展为理学。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庆、元旦等节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英国代议制民主在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点不包括(?)
A.是间接民主、
B.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
C.基本框架较中世纪发生了根本变化
D.内阁是英国现代政治权力的中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长期以来,英国代议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仍然由国王、上院、下院、内阁几部分组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