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2年,拿破仑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9月14日占领莫斯科。但是,莫斯科经过一场大火已变成一座空城,10月13日,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冬天来临。拿破仑不得不决定撤退。在饥饿、寒冷和俄国军队的不断袭击下,法军伤亡惨重,仅剩几万人回到法国。
材料二 1941年,希特勒调集180万人,实施“台风”行动,要在冬季到来前攻占莫斯科。可事与愿违,不仅德军的进攻遭到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而且11月3日,第一次降雪开始了,缺乏御寒装备的德军寸步难行。到12月初,气温已达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机器停转,武器失灵,人员冻伤无数,苏军乘机反击,歼敌50余万,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请回答:
(1)在莫斯科,俄国军民对付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方法有何差别?(3分)
(2)莫斯科战役爆发时,欧洲战场呈现什么局势?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国际意义?(8分)
参考答案:(1)对付拿破仑:制造空城,利用严寒,诱敌深入,在敌人退却时不断袭击。对付希特勒:集中兵力,利用严寒,奋力抵抗。
(2)局势:德国军队征服北欧、西欧许多国家,锋芒正盛。丹麦、法国等国投降,唯有英国在顽强抵抗。
意义:消灭了法西斯军队,打击了其嚣张气焰;打乱了法西斯德国的战略部署,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问,只要阅读材料,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毛泽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中说:“五个月的战争,使德军既没有打进高加索油田,也没有打下……迫使希特勒屯兵于高山与坚城之下,欲进不能,欲退不得,损失甚大,陷于僵局。”引文中省略的城市名称是
A.列宁格勒
B.莫斯科
C.斯大林格勒
D.高加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这反映了一战之前的德国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
A.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B.军国主义盛行
C.崇尚和平
D.强权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由材料中“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的“手枪”反映了德国在战前实施武力解决争论,联系德国的历史背景,这一现象是德国军国主义盛行的结果,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美英在1941年签署的一份重要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性组织的设想。
这一文件是
A.《大西洋宪章》
B.《联合国家宣言》
C.《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D.《联合国宪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B不对,《联合国家宣言》于1942年初签署,标志反法西斯同盟建立;C不对,1943年苏中美英华盛顿会议,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首次宣告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考点:
点评: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8月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二战前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其原因是
①反法西斯国家力量弱小?②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④苏联推行中立自保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