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各缔约国同意对欧洲或北美之一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摘自《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
? 材料二 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又称“西欧共同市场”,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共同体的目标应是:通过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各成员经济政策的逐步接近,在整个共同体内促进经济活动的和谐发展。……以及各成员国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摘自《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与《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北约的成立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欧洲经济共同体系约》是欧洲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的经济条约;《北大西洋公约》是军事政治集团公约。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国推行“遏制”苏联、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部署的初步完成,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对立,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冷战;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核心的形成,加强了美国在欧洲的战略地位,奠定了战后美欧关系的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托克堆尔指出:平等就是指寻求工作、得到升迁、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权上的平等。与这种平等社会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因此,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但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作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为了使民主与自由并存,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这样,就可以正常地发挥自由的力量,限制国家的干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国政局的一大难题。孙中山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难题。他曾试图融合法国和美国的政体形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政权”和“治权”的划分。“政权”即民权,是国家权力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内容。“治权”即政府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政权和治权分立,两权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所均之权,实际上是浩权而非政权,政权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均权的实现,地方自治不可或缺,按孙中山的主张,地方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县而非省。
——常安《民国宪政世界中的“均权”表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6分)
(2)与托克维尔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反对专制,提倡分权和地方自治;重视法制建设,保障民主自由;反对无政府状态。(6分)
(2)不同:在“治权”方面,中央和地方均权;“政权” 支配“治权”。(4分)
背景:中央集权危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孙中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本题解析:(1)主要观点从材料中“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可归纳出反对专制;从材料中“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 可归纳出反对无政府状态,提倡分权和地方自治,重视法制建设,保障民主自由。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可概括出中央和地方均权,从材料二“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政权” 支配“治权”。第二小问时代背景联系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华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混战,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孙中山思想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右表是1912—1949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对表中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在取得了较好发展
B.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出现了持续发展
C.日本侵华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D.持续的战事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民国前期,工业生产指数为13.4%,处于较高的水平,说明民族工业在取得了较好发展,故A项解读准确,排除;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生产指数为负数,说明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故B项中的“持续发展”解读错误,故B项正确;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生产指数为负数,说明日本侵华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持续的战事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D解读准确,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欧洲主观统一的轨迹,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从以战争和暴力为手段的统一走向建立在和平和自觉基础上的真正统一;二是欧洲主观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欧洲统一观念从思想家向政治家延伸的过程。
──李济时《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50年春,让·莫内(因最早提出把法德两国的煤和铁合并设想,并得到法国外长舒曼支持,被誉为“欧洲之父”)在阿尔卑斯山区步行,集中静思欧洲的前途: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资源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以来,试图以战争与暴力手段实现欧洲统一的史实两例。(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2分)“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得以实现的?(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何显著
特点?(1分)欧洲一体化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参考答案:(1)拿破仑帝国和法西斯德国都曾试图通过征服战争实行对欧洲的独霸统治。(2分)
(2)因素: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美国经济援助不可能延期;联邦德国成立引起担忧;让莫内的主观努力。(任2点2分)?过程:1967年成立欧共体(或:1957年《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成立欧盟;2002年欧元正式启动。(3分)(3)特点:由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1分)趋势: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历史本体论是西方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历史本体论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体系。下列历史本体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
A.精神决定历史,英雄人物的意识、情感、动机和意志决定历史进程
B.精神决定历史,人民大众的意识、情感、动机和意志决定历史进程
C.物质决定历史,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的生理状态决定历史
D.实践决定历史,人类在物质基础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决定历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A、B片面强调了精神,忽略了物质基础,唯心主义。C项过分强调物质,没有注意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答案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