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目所问“为了”是考查目的。材料出自“普选传单”,最后说的是“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目的是动员人民参加普选,结合时间“1953年”,容易想到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因而选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所以中国不是成员国,参与错误;C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政策;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策。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主父偃)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1)?材料一中的“上”指那位皇帝?“上”为什么实行“推恩”?(2分)
材料二?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行省的主要特点,分析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5分)
材料三?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3)“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2分)新中国最早和最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两个?(2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各个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体现出的共同特点。(1分)
参考答案:(1)汉武帝;(1分)分割王国封地,使其变小,无实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中央集权。(1分)
(2)特点:行省是元朝地方常设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权力受中央节制;权力较大;行省聚集境内财富供中央需要。(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3)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分)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2分)
意义: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任意1点即得分,言之有理即可。)
(4)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历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方法就是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C项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与上海合作组织无关;D项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故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子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雅长
D.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