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在迁都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元老贵族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太子拓跋恂反对尤为激烈,孝文帝先将太子废掉,然后又把他处死。同时,孝文帝还镇压了一批反对派,借机打击反对改革的保守势力。493年,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改革中禁用鲜卑语,以汉语为正音,他知道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改口比较困难,同意暂缓;但30岁以下在朝做官的,则强令改说汉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撤职处理。
材料二:王安石在做宰相最初几年,凡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如得不到宋神宗的同意,必定要与之力争。在改革过程中,以“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人称“拗相公”。其改革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位,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一项即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措施?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4分)
(2)归纳概括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位改革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3、选择题 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他首先着手打击的势力是
A.马木路克
B.长老阶层
C.外国势力
D.封建主的势力
4、判断题 材料一?为了改变“贪官为害”、“驱民为盗”、吏治腐败的局面,改变因循敷衍、没有实效的官场恶习,明朝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创立了“考成法”,用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考成法”规定评判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以“安静宜民者”为上,“沿袭旧套虚心矫饰者”列下考。其方法是逐级考核,抚按以上述标准考核属吏,吏部以之考核抚按一级,朝廷以之考核吏部。如抚按不能悉心甄别、如实考核,则抚按为不称职,吏部应秉公汰黜之:如吏部未能精心核实处理,则吏部为不称职,朝廷宜秉公处置。逐级考核之外,还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即规定六部都察院及各衙门之间来往公文、传达处理均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如此月考、岁考,建立了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纪纲法度莫不修明”。?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万历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抚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计237件,抚按诸臣54人。凤阳巡抚王宗沐、巡按张更化,广东巡按张守约,浙江巡按肖廪,以未完成事件数量太多而罚停俸三月。万历四年(1576年),朝廷规定,地方官征赋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山东有17名,河南2名的官员,因地方官征赋不足九成受到降级处分,而山东2名,河南9名官员受革职处分。
——《明代最杰出的改革家张居正》
回答:
(1)据材料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分析“考成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4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并从该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秦国阶级关系的变化(2分)
(5)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