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 )
A.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
B.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
C.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 )
A.兴中会、华兴会
B.华兴会、文学社
C.文学社、共进会
D.共进会、兴中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文学社、共进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革命党人在武汉进行了相对长时间的起义准备,特别是文学社和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是武昌起义成功的重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说明了建国后民族资本家愿意接受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的特征不符。
点评: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而新中国的建立仅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②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③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④有识之士的大力提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生活的变化原因,其中和①②③④?都有关系,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雍正五年(1727年)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约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7分)
(2)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8分)
参考答案:(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本题解析: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福建来考更有亲切感,这个题目考查对教材知识的把握,还有历史事件的归纳,分析能力。
(1)联系1727年(18世纪前期)的中国国内和国际背景。设置地方管理机构,意图必然是加强中央对台湾的管辖。
(2)主要从缓解福建的经济压力及促进台湾开发与发展的角度简答作用。
【考点定位】选修四·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康熙帝。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