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葡萄开始传入中原地区?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 ]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上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以历年节省之储蓄,为濒岁涣解之恩膏。朕之益蠲(蠲免税赋)屡行,而无国计不足之虑,亦特此经筹之有素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材料一中,戴胄建议唐太宗采取什么措施?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年间能做到“无国计不足之虑”的原因。比较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和康熙帝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上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措施:由国家设立义仓,囤积粮食,用于赈灾。依据:国家每年所征收粮食只能满足正常年份需要,无法应对荒年。
?(2)原因:节省财政开支;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相似: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耳目股肱,寄于卿辈。”“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
材料二:唐太宗的家族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母亲、妻子都是鲜卑族人。特别是由于唐太宗具有远见卓识和杰出的才能,能够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定考虑问题,因而他比以往任何封建帝王都懂得民族政策的重要性,以仁义取信于各民族,不轻易诉诸暴力。这就是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实行的民族接近政策即怀柔政策。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怀柔政策”的主要表现。唐太宗的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减少决策的失误。
(2)表现:在东突厥地区建立羁縻府州;在西突厥地区建立安西都护府;率先垂范,与鲜卑族通婚;与吐蕃通婚,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启示: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旧唐书·西戎传》中记载了这样一首歌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注:翻手,形容快)自消灭。”歌谣所反映的这一冲突发生在
[? ]
A、汉武帝时
B、光武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高宗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这句话应出自
[? ]
A.秦始皇?
B.北魏孝文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