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新三民主义不同于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有
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②平均地权
③反对民族压迫
④节制资本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新旧三民主义都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都有反对民族压迫、建立国民政府、平均地权等内容。但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增加了“节制资本”等内容,而旧三民主义则没有明确的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凯末尔曾作为社会形象大使,戴上大礼帽,穿着晚礼服,出现在国人中间。他倡导服饰改革主要是为了
A.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B.显示民族文化的特色
C.彻底改变社会的风尚
D.打击旧的腐朽势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凯末尔改革的特点之一是世俗主义,他的这一做法就是提倡生活习俗的世俗化,消除宗教法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与我,仿效西方亦后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匣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期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回答问题: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日本“维新之政”的成就主要有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变化:一是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二是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4)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苏联的帮助;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材料二?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张之洞致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的信(1901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的变化。(9分)
(2)分析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完全否定西方的政治体制到部分肯定西方的政治体制。(3分)
评价:张之洞政治主张变化体现了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顺应了时代潮流;其变化的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自强求富。(6分)
(2)时代背景:戊戌变法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中国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6分。前二点是必答点,后二点只要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可以看出张之洞完全肯定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否定西方的民主政体;依据材料二中的“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若上议院则可仿行”,可以看出张之洞认识到西方民主政体的进步之处,部分肯定了西方的政治体制。
(2)依据材料可知,张之洞思想的变化是在20世纪初,结合所学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时代背景。即政治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危机;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就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多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他破的人民都来解放
——引自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材料二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引自孙中山遗嘱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的“彻底的革命”是指什么革命,与他以前所从事的革命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2)孙中山为进行“彻底的革命”、“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3)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怎么的革命理想?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评价。
参考答案:
(1)国民大革命。联俄联共,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2)致力于联俄联共,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支持下,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军事人才;又扶病北上,发起国民会议运动,为反对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贡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经历。
(3)谋求中国的自由平等,谋求中国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受压的人民的解放。孙中山是为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他为建立民主自由的中国,无私无畏,不断探索和奋斗,耗费了自己所有的钱财和毕生的经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精神境界令人钦佩,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景仰。
本题解析:
阅读材料,仔细审题,结合所学,认真做答。本题考查了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彻底的革命”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而且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作为一个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景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