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
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2分)
原因: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2分)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4分)
本题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的文字内容“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和“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说明二人的土地改革举措分别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结合史实和材料可知其推行土地变法的原因是商鞍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二者变法的形式特点是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其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比较四个选项“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一项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俸禄制
C.颁布均田制
D.同婚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北魏太武帝用少数民族为“肉篱”进行作战,这种手段和“减……贼”的认识,反映出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其做法必将引发严重的民族矛盾。因此A项正确;从材料很容易看出C项正确;D项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B项错误,北魏当时已经统一北方。
点评:北魏前期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常常利用一个民族攻打另一个民族,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孝文帝即位后,推行社会习俗的变革,如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改用汉族的礼仪典章制度等,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现代化的途径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的积累,自发转变;另一种则是,外部刺激,进而回应和学习。以下属于转导型现代化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