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请回答:
(1)指导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基本内容: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2)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价:积极方面是促进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是从长远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1)“令民为什伍”指编制户籍,““相牧司连坐”指连坐法,“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指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重农抑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建立县制。
(2)重农抑商思想,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基础,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 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参考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本题解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可知,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内部与外部,外部有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内部是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出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等特点。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反映了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具有: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的作用;关于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可根据材料的条件因素和孝文帝个人认知两方面作答即可。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再现再认历史史实的能力,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民族关系问题,或答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也可以;对于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综合材料可得一方面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游牧民族的经济方式落后于汉族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因为游牧民族的主要是游牧方式,属于粗放式的经济,无法与汉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相比。因此,在夺取中原地区的政权之后,为不断丰富物质资料,以巩固自身统治,他必然沿用中原地区的经济方式和政治制度。故选D。
点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这期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