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B.成都
C.杭州
D.广州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3、判断题 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 ]
A.梭伦改革 ?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
D.宗教改革
4、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
5、判断题 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的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午战争后国人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D.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