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1953~1957年”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其时间段的相关史实及“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可看出当时重视工业的发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工业,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符合题意,AB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④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②④
D.①③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敌人之声”
B.“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 “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D.“兄弟之声” “敌人之声” “伙伴之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兄弟之声”。 到了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1969 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敌人之声”。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伙伴之声”。 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都是错误的。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就签订了同盟条约,建立了同盟关系。到了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这经历了由兄弟之声到敌人之声的转变。到了20世纪后期,中苏关系缓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伙伴之声的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文明的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4分)
(3)中、西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其影响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状况: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是手工业技术、手工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从西方输入高档消费品和农牧新品种。(也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的重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任两点2分)
(2)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也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3)区别:古代交流是平等双向的,(1分)近代交流对中国来说是被动的、被掠夺的。(1分)
影响:古代交流增进了友谊,传播了文明;(1分)近代交流加重了中华民族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钟祥财在《和谐与大同:中国古代两种经济发展思路》中说,先秦时期经济主张以个体差异为基础,而西汉以后的大同构想则相反,它们秉承整体主义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符合这种大同思想的历史阶段是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中共八大之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D.中共十四大之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大同思想”在经济上是指单纯的公有制经济。联系史实可知,只有中共八大之后一段时间,中国实行单一公有制经济。故选B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