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王安石变法》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5-22 08:48:56
【 大 中 小】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泽子弟,瘁序不教之以六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王安石 材料二?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 材料三?下图中左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右图为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择人才的制度是? (? ) A.科举制 B.恩荫制 C.世卿世禄制 D.贡举制
| (2)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中左图反映的问题是否相同? 反映了什么问题? (3)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4)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还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 (5)这些措施的实施对王安石变法有何影响? (3)说说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B (2)相同。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3)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 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 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4)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 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5)为王安石变法选择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本题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和图片设置情景,题目灵活。主要考查还 是教材知识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8分)
参考答案:(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7分) (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座右铭的范仲淹,为了革除北宋时弊,主张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 A.整顿吏治 B.轻徭薄赋 C.精简军队 D.限制“恩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庆历新政的内容。范仲淹认为积弱积贫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即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宋面临严峻的社会形势,土地兼并,贫富分化、财政危机,积贫积弱、辽夏威胁,边患严重都属于北宋面临的社会形势;因为北宋立国之初为加强皇权所以采取了分化事权的办法,因此在宋代未出现权臣当政,政局动荡的局面,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官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矣。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司马光)言青苗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惠卿曰:“青苗法,愿则与之,不愿固不强。”光曰:“愚民知取债之利,不知还债之害,非独县官不强,富民也不强也。”帝(神宗)曰“陕西行之既久,民不以为病。”光曰:“臣陕西人也,见其病,未见其利。” ──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现象?﹙2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2)材料二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哪一项措施?﹙1分﹚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2分﹚ (3)材料三中,司马光认为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2分﹚他指出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分﹚ ﹙4﹚针对北宋“国用殚竭,民力空虚” 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结果怎样?﹙2分﹚
参考答案: (1)现象:官员数量增加,人浮于事,形成“冗官”的弊端。﹙2分﹚原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3分﹚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1分﹚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2分﹚ (3)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2分﹚他指出的目的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2分 ﹙4﹚措施: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的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免役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2分﹚结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可知这反映的是宋代的冗官现象;结合史实可知其出现的原因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取士多;“恩荫”法授官多。(2)从材料二中文字“又论理对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可知王安石认为理财的关键是实施免役法;结合所学可知该法的主要作用是: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3)从材料二中文字“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况县官督责之惑乎!”可知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原因是:官府逼民借贷,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其此举的目的在于反对王安石变法,站在大地主阶级立场上,维护他们的利益。(4)该问题中的“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即是指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举措,结合所学可知其具体措施有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免役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其结果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北宋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