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古代将国库收入与物价稳定及商品流通结合起来的政策是
[? ]
A、“相地而衰征”
B、租庸调制
C、市易法
D、一条鞭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选自马克赞《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农业和商业方面的具体做法。(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分)在符合这一特点的措施中,既有成功之处,也埋伏着失败隐患。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7分)
参考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1分)
(2) 商鞅:农业方面主张提高粮食价格以增加农民收入,商业方面主张抑制商业发展,发展小农经济,确立封建制度;(3分)
王安石:农业方面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商业方面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以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封建统治。(3分)
(3)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1分)
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但强制农民借贷;地方官吏趁机勒索,农民负担加重。(4分)
募役法: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激烈反对。(3分)
本题解析:本题围绕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选取材料。要求概括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体现了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趋势。
(1)根据材料“食贱则农贫”、“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等获得信息,回答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容易获得答案:材料一商鞅认为“食贵则田者利”,主张提高粮食价格,抑制商业发展。材料二王安石在农业方面“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商业方面“颁行市易法”,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
(3)从材料三可知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第二问选取王安石变法符合这一特点的变法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等,结合法令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措施的两面性。
点评: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 91ExaM.org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以失败告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需要以阶级分析法进行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故选B。A项中的使人民生活富裕、C项中的增强军队战斗力、C项中的适应士大夫改革的要求都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出发点的,因此不是最佳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王安石
材料二?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善理财之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这样的话,百姓困穷,变成盗贼,难道对国家有好处吗?
王安石:这可不是善理财。善理财的人,能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饮冰室合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对理财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得到体现的?(5分)
(3)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冗官、冗兵、冗费。(2分)
(2)实质是要不要变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5分)
(3)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1)本问考查的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积贫积弱,冗官、冗兵、冗费。(2)材料二中司马光和王安石是不同派别的代表,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变法,然后根据课本中变法的内容答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措施及意义。(3)本问是对王安石改革的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回答,言之合理即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适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