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于这种价格“双轨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
B.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C.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
D.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生存空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歌中的两个“春天”分别喻指
A.“三步走”部署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建立经济特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
C.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材料(2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改革几乎失败,暴力的改朝换代却几乎获得成功。中国人普遍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
【材料二】唐代中期“二王八司马”的改革,主角是王叔文,但是他不懂得妥协。反对改革的太子与王叔文多次沟通,改革派尽是不给脸面。支持改革的唐顺宗身体不好要让位给太子,王叔文的老师有名的大官僚杜黄裳出主意,要王叔文组织改革派迎立太子为皇,以免新皇报复,王叔文却严厉斥责。不久,太子登基称宪宗皇帝,对改革派实行非常惨烈报复。
【材料三】林则徐主张抗英大部分人支持,当他提出要学习外国的时候却遭来朝野上下一片“汉奸”的骂名,此后的徐继畲、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都背过“汉奸”的骂名。很难想象英法德美向别国学习,会被骂成“英奸”、“法奸”、“德奸”、“美奸”。
【材料四】清朝有很多改革的机会,可是一延再延,错过时机。清末义和团乱后,慈禧想改革了,提出9年立宪,但是迟迟没有动作,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前5个月才搞出个“皇族内阁”来,整个社会此时已经失去改革的耐心。
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指出造成中国历史上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8分)
(2)康有为的改良运动和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几乎是同时开展的,但是最后革命取代了改良,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6分)
参考答案:
1)(8分)中国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屈从暴力而拒绝改革;不善于妥协;抵触向外国学习;没有抓住有利时机。(概括为4点,每一点2分)
(2)(12分)两者的消长变化过程: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提出民主革命,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展开改良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改良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革命运动高涨;清朝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改良运动失败;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政府,革命运动达到高潮。
(只要答4点即可,每一点3分,只要围绕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展演变来表述,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革命党人领导的诸多起义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改良派的办报结社等宣传活动等等都可以给分)
(3)(6分)实行改革开放的有利因素:政治上打倒四人帮,文革的结束;经济上计划经济的破产;思想上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3点,每点2分,其它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给分。例如: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安徽小岗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可以给分。也不一定按政治、经济、思想的答题形式来答,只要答到相关内容即可,题目并没有要求按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答)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某酒的广告词“20世纪80年代我们喝的是味道,90年代我们喝的是品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喝的是健康”,这则广告词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B、我国政府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
C、广告事业有了蓬勃发展
D、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表1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 集体工业
| 城乡个体工业
| 其它经济类型工业
|
1978年
| 77.6
| 22.4
| ?
| ?
|
1997年
| 25.5
| 38.1
| 17.9
| 18.5
|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