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右图是著名画家张乐平于20世纪50年代画的《跃!跃!跃!》。它反映了
A.土地改革运动兴起
B.三大改造完成
C.大跃进运动兴起
D.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2、判断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3、判断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7分)
4、判断题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
[? ]
A.集中于沿海地区
B.形式多样,地域广泛
C.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D.从沿海到内地再向边境地区扩展
5、判断题 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是(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怎样发展生产力
C.怎样实现共同富裕
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