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对孟子极力贬斥”、“从抛弃训诂发展到公然诋斥孟子,却为宋儒自称继承孔子传统之风开了端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BC三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而D.随着经济发展,一种全新的思想——理学创立,表述本身错误,符合题干要求。理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儒学,称为新儒学,而不能说成,理学是“一种全新的思想”。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反映了(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所对应的知识点是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黄宗羲虽然批判君主专制,但毕竟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所以A不选。由于时代局限性,当时我国还没有产生资产阶级,所以D项不选; 引文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C项与题意无关,不选。
考点: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采用阶级分析法可以迅速排除A、D两项,C项题意中未体现,不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9分)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6分)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2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2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本质上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4分)
(2)工商皆本。(2分)明清之际,工商业繁荣;新思想产生。(任答一点给2分)
(3)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4分)
(4)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2分)
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3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通过材料的理解可以概括出是关注民生或是以民为本。第二问的评价可以从农民和君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关注民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利于农民生活稳定;从阶级立场来看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的。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结合所学可以概括出工商皆本。对于这一思想的背景可以从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和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新思想这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知最初的办法是平均地权。第二问结合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内容来回答即可。第三问结合材料的时间1924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大背景是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可以分析出西方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福利制度的。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缩小贫富差距、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几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经济政策·以农为本;中国传统文虎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工商皆本;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福利。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在用乐器时的等级,体现了古代礼乐制度。根据所学可知,主张遵从“礼”的思想家是孔子,他提出“克己复礼”。因此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董仲舒的儒学。材料“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