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表中列举的四个特征分析,符合宋代重文、冗官、经济机构增加(如转运使、三司等)、印刷术发展、分割军权的特点。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北宋采取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了“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荐举制
B.世卿世禄制
C.科举制
D.恩荫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的是这种选官制度从社会中挑选出了更多优秀的人才,选拔机制体现出了公平与合理,符合此种特征自然是科举制。
考点: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解题时只要掌握科举制的具体特点和影响便不难解答此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唐朝中央政府“三省制”从决策、审议到执行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的体制之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其正确的顺序是,中书-门下-尚书。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③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进行了严密的监管,设置十三州刺史,将全国地域纳入其监控范围,B项符合题意,A项是选官制度而非地方监察措施,汉代没有取消封国,C项错误,D项开始于秦代,故答案选B项。
考点:汉代的监察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是为强化皇权而设立的,本质上是加强专制主义统治的手段,并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但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员的腐败,对现今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有借鉴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察举制度创立
B.九品中正制创立
C.科举制度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创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因此选C。
考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军功—才能—品第—才能—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 2.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不同时代不同选官制度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这是高考的冷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