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这说明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仍然存在;还有,从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贫富贵贱、等级门第依然存在,故,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符合题意。仁政思想不能全面涵盖材料信息,A项错误,排除;部分士人的境遇不能说明整个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C项错误,排除;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分封制度的瓦解,故D项错误,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B。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将东西方思想进行对比,将西方科学精神与程朱理学看作相近的思想。西方的思想主张根据实际存在做科学定论,程朱理学中在这一方面提出格物致知,分析事物,逐渐了解事物本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有教无类
B.学在官府
C.私学兴起
D.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知识点来说,孔子开创了私学,有教无类也是孔子的办学思想,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而材料中有“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可见材料认为六艺在孔子之前出现,因而A、C、D都不对。另外,材料中“太卜”、“ 外史”、“ 宗伯”是官职名,因而选B是符合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西汉儒学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项“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①。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西汉儒学的发展状况,不难知道,②③④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重视儒学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文学艺术,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科学研究,后者侧重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政治运动,后者侧重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学术研究,后者侧重政治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不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其目的是为繁荣新中国的科学文化服务的;而春秋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目的是为当时(国家分裂,动荡不安,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政治主张服务的。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