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 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8分)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4分)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归纳:范仲淹主张“取以经济之才”;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时事之策;司马光主张“专用经、义、论、策”。
(2)第一小问联系王安石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内容回答;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点评: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什么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均田令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1分)废除井田制;(1分)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1分)
(2)意义: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或提高农民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3分)
(3)士: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1分)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1分)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1分)
商:市易法、均输法。(1分)
((以上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每项只要列举出一条即可得1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一题,由“废井田开阡陌”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的废除井田制。其影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第二题,“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女授露田二十亩。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表明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和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或提高农民积极性,或大片荒地被开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和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题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关于“士、兵、农、商”的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以备岁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
的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统治者认为土地兼并可以便于筹集军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在谈到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