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据《张居正集》(第三册卷三十七)载:“古之为国者,使通商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故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据此判断,张居正主张
[? ]
A.重农抑商
B.重商抑农
C.扶持商业
D.农商并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2)题。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不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1)结合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商鞅的重农的主张。
(2)商鞅的“重农”主张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商鞅处于战国兼并战争时代,他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和驱使,这是兼并战争的保证。这种主张的实行,为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停滞不前,那它的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活力。所以,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后,经济改革首先在农业开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在又在积极深化农业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税费改革,对农业进行补贴等。
本题解析:回答第(1)问可结合材料的时间以及材料所包含的内容从背景、目的、结果三个方面评述组织答案;回答第(2)问从当前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当今中国重视发展的农业的措施来回答。答案可以不拘一格。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学习外国语言的热潮。下述因素中,与当时的外语热无关的是
[? ]
A.西学的兴起与不断传播
B.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需要大量翻译、买办人员
C.新式学校的要求
D.科举制的废除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燔诗书而明法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秦国的士兵在对外战争中很勇敢,但不敢互相斗殴与犯罪,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比较备选项的内容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为B项。A项是连座制度,C项是奖励军功,D项是焚书坑儒。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如果在朝廷上仍说鲜卑语,会被贬官,这说明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中的完全,D项表述不准确,应是三十以下的年轻官员,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