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主张“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甲午中日战争时,他又下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这反映出李鸿章对外战争的基本态度是?
A.避战
B.投降
C.求和
D.必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中两句话应放在特定背景下认识,前一句是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条件下.后一句是日本侵略者步步进逼面前,其共同的、一贯的思想是“求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始终都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在柏拉图看来,国家正义就是城邦的三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 那么,“正义”的实质是指
A.实现社会各等级的平等与公正
B.维护奴隶来源:91exam .org主贵族的统治
C.实现社会最高权力的三权分立
D.维护平民的民主权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实质”, 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奴隶社会时期,维护的实际上仍然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因此选B。柏拉图仍然认为人有等级之分,A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对后主说的所有言论,最后落在了“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这明显的表明西汉以来确立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孔子开创私学,他提出的办学思想是
A.“以道事君”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法不阿贵”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答案选择C项。“以道事君”,意思是用正道来侍奉君主,这是孔子的思想,但不是教育思想,故A项不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认识“理”的方法,故B项不正确。“法不阿贵”的意思是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法家思想观点,故D项不正确。
点评:孔子(春秋晚期,被尊为“至圣”)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等。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1)政治思想:
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
②“礼”:即周礼,“克己复礼”,人的行为要符合“礼”的要求,实现“礼”就要“正名”。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滥杀;“节用而爱人”。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方法举例)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危险? B“左倾”错误严重
C中央对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 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发动原因的理解,题意要求抓住“根本”原因。选项AC是文革发动的两个原因,但都只反映了一个方面,D项是对党内形势做出的错误估计和判断。而B项是其它三个选项反映的事实出现的原因,也即是犯错误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