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以看出,邓小平十分重视法制建设,认为法治是确保制度稳定的关键,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故选B。ACD三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均排除。
点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法制建设,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建立做到了有法可依;《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为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我国设立了(?)
A.全国作家协会
B.茅盾文学奖
C.冰心文学奖
D.巴金文学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教材插图《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来龙去脉,其设立是在1981年。A项是1947年成立;C项冰心文学奖创办于1990年;D项是迷惑项,并未设置巴金文学奖。
点评: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参评作品需为长篇小说,字数在13万以上的作品。尽管仍有颇多争议,但茅盾文学奖依然不失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相对论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全新认识。其实,早在我国春秋战国事情,就有类似的思想。以下哪家思想最类似他的相对论思想?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庄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庄子的“齐物论”的意思是事物之间没有界限和差别,大和小是相对的,“天下之大莫过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其它三家都不具备相对的意思。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概念的掌握——“经济全球化”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内涵,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给“经济全球化”下一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20世纪上半期的震荡,人们开始认识到维护世界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性,由此产生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整体世界开始制度化。
——摘自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四 1960年,全球五个最富国家和五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差距是30倍,1990年达到60倍,如今则扩大到74倍。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美国为30600美元)与最贫困国家人均GDP(埃塞俄比亚仅为100美元)之比竟达300∶1,世界上3个最富有的人的财富,超过60个穷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
——摘自(英)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
参考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赞曰: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
——班固《汉书》
材料二?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虽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确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我近来仔细研究《王莽传》及《食货志》及《周礼》,才知道王莽一班人确是社会主义者。”“王莽实行的五均六管之制,“都是‘国家社会主义’的政策。他们的目的都是‘均众庶,抑兼并’。但当那个时代国家的组织还不够完备,这种大计画的干涉政策,当然不能一是收效。”“可以知道当日的政治家确能了解‘国家社会主义,的精义,六管都是民间的‘公共用具’私人自做,势必不能,若让少数富贾豪民去做,贫民必受他们的剥削。社会主义者所以主张把这种‘公共用具’一切收归社会(或国家)办理。这个意思即是王莽的政策的用意,那是无可疑的了。”“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人,……两千年来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根据胡适《王莽: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1922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班固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并予以说明。(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的态度(3分),分析班固、胡适对王莽及其改制态度差异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总体上持否定、贬斥态度。具体表现:认为王莽表里不一、骗取名望;非法获得政权,即外戚专权;王莽统治及改革对当时社会所造成了深重的危害。(6分)
(2)态度:肯定与理解。(3分)
原因:班固以正统史观和道德观为标准来评价王莽及其改制;胡适更多的是从当时社会、政治、历史等方面的情势出发来理解王莽获得政权和王莽的改制。(6分)
本题解析:
(1)提取材料一的关键信息,班固认为:“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王莽表里不一、骗取名望;以外戚身份非法获得政权。其改革“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2)材料二中胡适认为王莽是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兼并’”的“社会主义者”,对王莽改革持肯定态度。由于班固和胡适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目的不同,导致对王莽改制的认识大相径庭。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