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知足常乐”即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形象的表现就是剧中人老大的幸福观,“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这和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特征最为相似。与C、D两项的特点相去甚远。A项是重民的思想,干扰性最大,但与材料中的意思关系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概述孔孟之道在近代中国社会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12分)
参考答案:
19世纪末,孔孟之道仍是传统的官方学说,但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为维新变法思想寻找历史根据。(4分)
中华民国成立后,孔孟之道失去了官方权威地位。但袁世凯为称帝需要,大肆宣扬儒教、祭孔尊孔,成为一场闹剧。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中西文化论战的焦点。五四运动后,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一部分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心目中仍然居于坚实的地位,如章太炎提出新旧调和论,梁漱溟则提出儒家文化优越论。(8分)
本题解析:需要把握2点:在近代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变化与背景需要一一对应分析。根据中国近代史中涉及儒学地位的历史事件,主要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再结合其历史背景中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7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主要新闻可能是关于(?)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
B.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艺战线成就斐然
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D.杂交水稻“南优”2号首次培育成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B不对,此时是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D不对,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品种一一南优2号。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C符合题意。
点评:由于历史选择题是客观性试题,其特点之一是知识覆盖面广、题量多,且在试卷中所占分值高。因而它要求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所以,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研究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和方法,才有实际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②当代国际间的经济、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③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尖端科技的发展在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3)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黄宗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代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