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1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1) 融合: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儒家融合。 (4分) 原因: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 佛教与儒家融合是纯粹的民间文化运动。 (4分) 结果: 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 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 佛教与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学。 (4分)
(2) 原因:世界大战的打击;经济危机的冲击。(4分)理由: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 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 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和生活方式的需要。(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可以找出两次文化融合的情况。(2)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实际上应该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回答。借鉴的理由依据材料 “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概括。
点评:此题考查的跨度比较大,不容易做。第一问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以及融合后产生的影响。古代中国文化两次融合从时间跨度和方式上都不好把握。第二问则是考查的儒家文化对西方现今的指导意义,需要明白现在西方危机体现在那个地方,同时又要把握到儒家文化的一些特点。理论性比较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主要是?
①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②它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③它为建立和巩固国际经济新秩序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④体现了国际社会要求建立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的共同愿望?
[?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专心一志的意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7分)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读〈封建论〉,赠郭老》(注: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1)事实: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7分)
(2)事件: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造成恶劣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8分)
本题解析:勤于政务,富于实干,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14)奠定“科教兴国”战略理论基础的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B.“863”计划
C.“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D.“火炬”计划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科教兴国,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题干强调是“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因此四个选项中最早的理论是7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4年,毛泽东主席询问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能否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我们苏联有核武器就行了,用不着大家都来搞它。”
材料二?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三?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四?“神舟”5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原因。这个成功说明了什么问题? (8分)?
(2)材料三中,袁隆平用什么科学成果来解决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 (2分)
(3)以上材料中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产生了什么影响? (12分)
参考答案:(1)原因:苏联不肯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我们靠自力更生、汲取国际成果研制成功(3分)。说明:中华民旌是伟大的民族,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我们都能完成别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3分)
(2)水稻杂交技术。(2分)?
(3)影响:①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4分)②杂交水稻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分)④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上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本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归纳,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三问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和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简单